连日阴雨,湿冷的空气悄然渗入衣角,氤氲的水汽在街巷间缓缓游弋,携着微凉的湿意,与沉寂交融。整座城市仿佛笼罩在晦暗未明的滤镜之下,光影消散,虚实交错,弥漫着一抹难以言喻的沉滞。
邮箱里塞满了制式化的拒信,唯有两封录取通知,在雨声的映衬下,更显冷寂而克制。
另一封,则属于一家初创企业的行政职务。薪资五千,做六休一,名义上是行政,实则不过是领导的“私人智囊”——以博士之名妆点门面,撰写公文、制作幻灯片、润色辞令,甚至微调逻辑的严谨性,以学院派的思维赋予其言辞更具说服力的外壳。亦或,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浮夸的虚荣,借学位之名,赋予言论以不容置疑的权威。
抉择,并非理想的浮光掠影,而是权衡与取舍。
现实如棋局,每一步皆需审慎前行,然而局促之感却如影随形。
修行,是否能成为养生之道,甚至立身之本?
亦或,人类尚未能开发出完整的体系,使其足以支撑大多数人的生存,使修行成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思绪飘然游离,回到了那近来引发无数争论的设想之中。
灵气既然真实存在,那么它便不仅是修行者的试炼场,也应是科学的研究领域。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而是一种尚未完全解析的能量形态,或许如电磁波,如引力场,甚至如量子态那般,遵循着某种深邃而未被揭示的规则。
——某些脑机接口实验表明,当人类意识处于特定频率的脑波引导下,可进入更深层次的灵气共振状态,使感知延展至更高维度;
——量子场理论亦已有假设——倘若灵气的流动模式可被数学公式彻底解构,理论上是否能借助人工干预,引导生命磁场优化,甚至直接突破凡俗界限……
或许,修行的本质从不在于肉体,而是认知的跃迁,思维的升华……
届时,修行是否仍需盘膝打坐、苦修经年,抑或仅凭亿万次数据运算,便可推衍出顿悟之境?
然而,若修行脱离了血肉限界,若意识仅存于代码与能量磁场,那依然是人的修行,还是另一种形态的生命跃迁?
时与非闭上眼,指腹轻扶眉心,思绪却未曾停歇。
那么,另一条路,则更为疯狂。
千百年来,修行者上下求索,渴望超脱樊笼,破开桎梏,踏入不可知之境。
若精神足够强大,能否挣脱现实的羁绊,以纯粹的意念驾驭能量,甚至超越物理法则,跃升至更高维度?
若如此,白日飞升,便不再是血肉消亡,而是意识的绝对解放。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飞升,便不再是遁离,而是归一。
人,在规中。
……
终究,脚步仍需先落于尘世之上。
并非因其符合理想,而是在人生的博弈中,他需先得立足,为自己争取喘息的余地,再谋更远之未来。
窗外依然阴雨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