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3 章(2 / 4)

以德报怨、不慕名利的美好品德?

所以阁下莫非是…现任太史公、知名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那就不奇怪了。

据说《史记》是太史公接手其父遗志和成果,整理撰写而成,是父子俩一一或许还有其先祖的共同目标和理想。那像是史记中一样,对郭解这类′民间公义力量'有所偏向,也就不足为怪了,说不定就是司马谈本人落笔写的呢。

司马谈的话音落时,刘彻脸色有异。

左内史公孙弘眼观八路,不露声色。右内史潘系瞧瞧同事,也缩身不语。殿中其余公卿眉眼低垂,如老僧入定,坐如大钟。耿直的汲黯难得的欲言又止,看向刘吉。

刘吉莫名其妙:汲都尉,你看我做甚?

等着他冲锋陷阵不成?

与年逾古稀的公孙弘一样,花甲老人主父偃年纪也不小了。但行事倒愈发肆意,有些聊发少年狂、也有些末日狂欢一样人之将死的疯感。

他听司马谈叭叭一堆,不耐烦道:“这与今日之事有何干系!”司马谈想说怎么没干系?

他欣赏郭解侠义行事,可今日看这趋势,似是要查办他,说不定最后就办成了首恶,免不了一死。

他得提前说一说郭解的为人处世,叫殿中君臣莫要听了君侯恶言,先入为主。

主父偃收到司马谈的眼神,心下都气笑了!到底是谁不懂今日形势?

总不会是我主父偃。

司马家,也只能守着他们家世袭的太史令了。毕竟写史就要一个刚正不阿,皇帝叫改史,他们也能顶得住天威,绝不篡改一字一句。

刘吉环顾殿中情势走向,这仿佛具现化的波诡云谲、刀光剑影啊。但他今日是局中人,又已经开了个头,便也无需缩头缩尾了。况且,他又不是日常要君臣相对的朝中公卿,他有自己的地盘封地,他需要做一个"懂事的侄子′就行。

“哈!“刘吉发出一声短促的笑。

汲黯一个激灵,心脏失序地一抖。<2

刘彻眼看他那侄子再次摆出架势,他这次也不忙开口,静观对方发挥。“听太史公话里话外的意思,似乎认同郭解作为布衣之侠及其行侠义之事?"刘吉看似好奇地开问。

司马谈作为史官,宁折不弯、刚正不阿,同时也没多少官场天分。但还是能听出刘吉话中几分风雨欲来,毕竟上次对方与汲长儒的辩论他也在场。

司马谈发挥史官用字措辞谨慎的习惯,“臣谈只是以为,如果其中有何误解,让君侯对郭解深恶之,对今日之事的裁判有失公允。”刘吉两手一摊:“当然当然,今日之事自然是要去查明的,以免受我一面之词误导了。”

也要避免史料转述记载失实,冤枉了郭解。但他早就知道,作为内强皇权的手段之一,如果说推恩削藩是清除分封势力,那打击郭解一-或者张解、李解随便哪个解,就是在对地方和迁徙茂陵县的豪强们杀鸡儆猴,收拢地方的社会权力。

事关重大,可不是他的喜恶能随意左右的。刘吉于是反问:“只不过,我对郭解的见闻是一面之词,太史公的听闻难道就不是了?”

司马谈坚定不移:“臣从来以公允、正直、诚信为绳约束己身,绝不会偏私或抹黑某人,这也是臣作为史家的基本操守。”“太史公之言,我深信不疑。"刘吉此言也发自内心。纵览史记,确实是'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①,也尽可能地做到了公允不偏私。

他也敬佩各代太史公的操守与气节。

但是,人的观点看法是主观的,不会因品德良好就变成客观的存在。既然是主观的,那就必然会带有主观色彩。这不止说司马谈对郭解的看法,也说他自己的。刘吉也不愿和现任太史公像与汲黯辩论时那样,针锋相对、犀利辛辣。“我方才说郭解年轻时行事不法,但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他少时被他侵害的当事之人也都原谅了他,我们似乎确实不该翻旧账。”“毕竞他当时尚且年少,懵懂又胆大,不该求全责怪。”司马谈表示认可刘吉这话,殿中公卿也颔首赞同,上首的刘彻则不慌不忙。因为重点还在后面。

“太史公,那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郭解年长后的行事是否果真侠义精神、品德高尚?”

刘吉慢条斯理道。

“就从太史公所说三件事来论罢。”

“这第一件,大度原宥杀甥凶手,是否为明辨是非、不偏袒?”刘吉目光扫视一圈殿中公卿,与他们一一对视,似乎企图从他们眼中看出内心想法。

“首先此事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他外甥仗他之势,行事霸道,才招致杀身之祸。姑且不论郭解本身就带了原罪,他也没把外甥教好。”“姑且只看郭解没报仇杀了凶手,似乎是明是非、不偏袒的。”“但似乎都忘了,无论死者身份,这都是一桩命案!命案该如何处理?'现任廷尉翟公未曾开口,中大夫张汤、明年的下任廷尉,回答了刘吉的提问:

“应由县尉下令游击,缉捕凶手,查清缘由,依律判监、徙或斩。若查不明,还有郡府、廷尉府等可去查明。”

“郭解无权决定放过凶手。”

“对啊!"刘吉一拍掌,“郭解可以原谅杀害他外甥的凶手,这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