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新政实施期间有何错漏之处,但态度必须要表明,要让皇帝知道苏州府是站哪边的。
方文早就看明白了,强势皇帝最喜欢的就是自己说什么,手下立即照做的。
原先那种推诿扯皮的官风已经过时了,雷厉风行会正为主流,就算出了错,皇帝也会予以谅解。
而就在苏州府准备开始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新政之时,南下已有一段时日的卢象升离开松江府,带着一众随员走水路,经镇江、江阴、南通等府县后抵达南京府。
多年来四处征战的经历,使得卢象升对于官场上最为热衷的排场十分地不喜。
此次前来南京府,他并没有派人提前打招呼,所以官船抵达南京城外十余里的码头无人前来迎接。
对此毫不在意的卢象升坐上从车马行雇来的马车,直奔南京府城而去。
他在松江府已有月余之久,除了亲自主持松江府的日常事务之外,还要利用空闲时间奔忙于任临时主官,以维持官府的正常运转。
在前几日吏部从山东济宁府紧急调派的二十余名官员递到松江府之后,疲累不堪的卢象升这才稍觉轻松。
在相关官员接手了松江府及下辖州县后,卢象升再次穿梭于松江府各地。
对那些临时担任主管的吏目们给与了安慰,嘱咐新到任的主官们,要在这些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吏目配合下,尽快进入角色。
在对当地情况了解的差不多之后,再全力以赴地推行新政。
卢象升临走时给那些先是狂喜,紧接着陷入失落中的吏目们表示,只要他们实心任事,他自会向圣上呈报,对其中功劳出众者予以破格拔擢。
他这些话并不是胡乱表态。
卢象升知道,皇帝对于官员的出身并不看重,只要是能力突出之人,给个职差还是毫无问题的。
这几年大明北地官府中先后拔擢了不少没有功名的吏目,自己这番许诺并不会犯了忌讳。
因为事出匆忙的缘故,吏部调派过来的官员人数并不多,很多地方的县丞、主簿等职位都是空缺着。
这些岗位对于极度渴望想进入体制之内、从此一跃成为大明正式官员的吏目们来讲,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诱惑。
听到这位万人敬仰的重臣这番表态后,那些吏目们无不振奋不已,纷纷表示一定会尽全力配合新任上官做好工作,力争早日干出像样的政绩来报效朝廷。
从京师来到松江府主持交接的吏部官员也是表态,卢大学士这番讲话绝不是口出妄言,只要各人有了相应的功劳,补缺之事吏部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卢象升在看到松江府各地慢慢开始了有序运转后,遂按照朱由检的最新指示。
收拾停当后带着为数不多的随员护卫启程前往南京府,在临离开府衙前,卢象升接到了方文呈递过来的书文。
上船之后,卢象升浏览着方文呈递过来的文书不禁暗自赞赏不已,对这位大明官场中极为少见的干才好感大增。
于此同时,这份内容详尽的书文,也让他对此行的结果信心大增。
在距离南京城还有数里地时,卢象升吩咐停车,随后在随从的服侍下换上官服,一名护卫牵过五明骥,卢象升搬鞍认凳跨上战马,随员们打起全套钦差仪仗,护卫们骑马随扈四周,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着南京城进发。
从南京码头雇来的十余辆马车车夫们,目瞪口呆的看着迤逦而去的一行队伍,心里既感惊异又觉兴奋,没想到自己这辈子居然能有幸能运了一回朝廷大老爷。
话说,这些大老爷们不都是坐着八抬大轿吗?这位大官怎地与商贾一般乘坐马车呢?
这也太不气派了。
尽管卢象升素来低调,但他并不是不知变通之人。
在这里打出仪仗,为的就是不被南京官员们误认为他是故意便装暗访、存心来找茬的。
果然,老远便看到钦差仪仗后,把守聚宝门的兵卒立刻分出两人赶了过来,在问清楚是哪位上差之后,两人立刻一路狂奔回到城门处,带队值哨的队正立刻牵过一匹马来,打马向城内疾驰而去。
卢象升吩咐队伍放慢速度缓步前行,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左右的工夫,江苏巡抚赵之用带着左右布政使、按察使、南京知府冯友明及其他主官急急忙忙地赶到聚宝门外,迎候卢象升的到来。
年过四旬的冯友明原为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因为几年来一直奔忙于大明受灾诸省,指挥和亲身参与到了各地开荒拓田、兴修水利的浩大工程中去,并且功劳卓著,所以被超擢为了南京知府一职。
与冯友明情况相似的就是现任江苏巡抚赵之用了。
作为从平凉府知府一下子被拔擢为一省巡抚大员的赵之用,其行事风格实属大明官场中的另类。
其实按照关系来说,赵之用与冯友明是颇有渊源的,两人在工部虽然共事很短,但也是彼此相熟,并且